1. 首页
  2.   - 新里昂中法大学
  3.   - 历史

里昂-中国关系促进中心暨里昂中法大学历史博物馆,新里昂中法大学写下中国和里昂悠久的历史关系。

从1921年至1946年期间,里昂中法大学共接收473名中国学子,其中包括52名女学生。此段历史内容截取自里昂市立图书馆中文部。

  1. 勤工俭学运动

    李石曾(1881-1973)是勤工俭学运动缔造者。他在1902年来到法国求学直至完成学业,先于巴黎以南的蒙塔日市(Montargis)就读农业实用学校,而后就读巴黎巴斯德学院),因此对法国非常了解。深受当时风行法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熏陶,对法国文化的热爱推崇,加上当时和法国政治、文化、经济及外交界人士创建的广泛人际关系,李石曾成功实现了勤工俭学的计划,让很多同胞能够在法国通过做工,来解决学费。

  2. 1921年创立里昂中法大学

    为创建里昂中法大学迈出的真正意义上的的第一步,是1919年9月李煜瀛(即李石曾)和保罗·儒朋(Paul Joubin)校长的会面。李煜瀛当时并不是以中国政府官员的身份参与此事的。他为这所中法两国共同建造的学校勾勒出蓝图。法国负责建造学校的楼房,用来迎接可能到来的学生,为学生提供食宿,还有专业的教育,而经费主要是由义和拳运动的赔款来解决(指的是1900年义和拳运动之后,西方列强和日本强加在中国身上的赔款,其中一些国家将这笔赔款用于中国青年的教育)。

  3. 选择里昂

    中法大学为什么会选择里昂作为校址?原因是多方面的:其一,两位重要的里昂国会议员(即莫里斯・穆泰〔Marius Moutet,1876-1968〕和爱德华・赫里欧〔Edouard Herriot,1872-1957〕 ,前者是华法教育会的副主席,后者是里昂市市长)对于新生之中华民国的状况的关注,尤其是中国学生在法国学习的情况。

  4. 里昂中法大学主要领导人 :

    让·雷颦 (1876-1967)

    医师,里昂大学医学系名誉主任,法兰西研究院成员(伦理学和政治学学院),医学学院成员,中法大学协会主席。

     

    马里尤斯·穆泰 (1876-1968)

    律师,曾任众议员、参议员、部长,华法教育会副主席。

     

    爱德华・赫里欧 (1872-1957)

    高等师范学校文科文凭(1893),文学博士(1904,论文题目:雷加米埃夫人及其友人)。1905年被选为里昂市长并担任此职位直至逝世,参议员(1912-1919),罗讷激进党众议员(1919-1940),1916至1917年亦担任公共工程、交通及补给部长。1921年里昂中法大学创办人之一,并提供圣依雷内堡作为建校基地。

     

    莫里斯·古恒 (1865-1935)

    法国外交部翻译,里昂大学文学系教授,法国第一位大学中文教授(1913年起建于里昂),中法大学协会秘书长。

     

    蔡元培 (1868-1940)

    蔡元培于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省绍兴。他出身于富商家庭,自小接受以四书五经为主的传统教育,并成功通过科举考试。

     

    李石曾 (1881-1973)

    李石曾自小對西方思想保持開放的態度,1903年前往巴黎并分在蒙塔日市(Montargis)农业学校和巴斯德学院学习。1909年创设豆腐加工工厂并从家乡招募的30多个工人,勤工俭学运动正式启动。1915年李石曾在巴黎创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,隔年和蔡元培创立了华法教育会,他把自己一生大部分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中法教育事业中。

    曾仲鸣 (1896-1939)

    曾仲鸣于1896年生于福州。幼年丧父,由母亲和长兄教养成人。

     

    褚民谊 (1884-1946)

    褚民谊,字重行,浙江吴兴县人(今湖州市),他的父亲(褚吉田)是当时的著名医生。

  5. 里大运动

    于1921年转至里昂游行的学生运动,在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史中被称为 “里大运动”。里大运动标志着勤工俭学运动的结束,具有重要意义。当时在法勤工俭学学生生活贫困,物资缺乏,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,连最基本的生活所需都不能满足。加上勤工俭学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,提供辅助和补贴的政府组织(包括为首的华法教育会)都日显无力。

  6. 学习生活

    培养一批有能力建设新中国的优秀人才,就是里昂中法大学的目标。毫无疑问,其成就远超出了原先的期望。

  7. 代表学生

    常书鸿 (1905-1994)

    常书鸿,满族血统,1905年3月21日出生于浙江杭州。1923年,常书鸿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(浙江大学前身)染织专业毕业。1925年,留校任美术教员。

     

    戴望舒 (1905-1950)

    戴望舒于190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附近的杭县。作为诗人和翻译家,戴望舒是现代流派和《现代》杂志的创立者。《 现代—Les Contemporains》杂志宣扬中立和自由主义并引进《第三类人的观念》,即文学独立于任何政治影响之外。

     

    林克明 (1901-1999)

    林克明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学习英语,之后跟随1920年的勤工俭学运动潮流赴法留学,1922年6月24日被里昂中法大学录取,首先攻读中国哲学,并准备撰写关于孔子的论文。

     

    潘玉良 (1894-1977)

    潘玉良(原名杨秀清),1894年5月22日生于江苏扬州。潘玉良的童年极其不幸:她出生那年,父亲去世,8岁时母亲又撒手人寰。13岁时被叔父卖到安徽省芜湖的一家妓院。她在那里生活了4年,直到遇到潘赞化才得以赎身跳出火坑。潘赞化是留学过日本的知识分子,1913年和潘玉良结为伉俪。

     

    苏雪林 (1990-1999)

    苏雪林,原籍安徽太平县岭下,1900年出生于浙江瑞安。她是著名作家和中国文学研究家,与冰心、丁玲、冯沅君和凌叔华一起并称为三十年代《中国五大女作家》。

     

    张若名 (1902-1958)

    1902年2月23日,张若名出生于河北清苑县的乡村里,家境殷实,父亲是一名军人。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,张若名与郭隆真(1894-1931),邓颖超(1904-1992)等人一起组织了多个女性团体,该年9月和周恩来(1898-1976)一起创建了觉悟社。